“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相信大家的腦海中或多或少對這句話都有些印象,這是初中語文教材第一課《春》里的內(nèi)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跟老師一樣的困惑,明明是秋季,為什么不選一篇和季節(jié)更相符的文章來講,比如完全可以把這本書里史鐵生所寫的《秋天的懷念》提前來講,而把這篇《春》放到來年開春再講,不是更應(yīng)景嗎?
非也!畢竟教材怎么編排,還用得著咱們來管嗎?但這個問題其實細究起來還真有值得說道的地方。
首先《春》這篇文章其實是朱自清先生的“考場作文”,是他在1933年應(yīng)邀寫給中國國文課本的。文章描繪了一幅十分優(yōu)美的春景圖:小草發(fā)出嫩芽,花朵爭相開放,春風溫柔拂面,春雨細如牛毛等等,可算是將春天觀察得十分仔細了。朱自清先生很重視語言的力量,也常常鼓勵學生們寫新體詩和白話文。所以,在這篇應(yīng)邀寫給中學生的作品中,他自然也會展現(xiàn)語言的美。你會看到《春》這篇文章真的是將各種修辭手法集中運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形容花朵“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他里面所選取的景物,從詩歌的角度來看,也是很重要的意象,很有詩意。你看“桃花”“梨花”,還有“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春風,“春雨”,這哪一個不是詩歌作品里的??湍??加之結(jié)構(gòu)非常整飭、清晰,對于剛剛升入中學的孩子來說,很好理解,很容易看明白,很實用的同時又很容易模仿、學習,的的確確是作為“開學第一課”很好的選擇。
而第二點呢,老師個人認為要從作者的自身經(jīng)歷來說。結(jié)合文章創(chuàng)作的時間來看,1933年正是朱自清先生結(jié)束歐洲漫游回到了祖國,重新組建小家庭,應(yīng)邀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的時候……你想想,這段時光該多么甜蜜而幸福啊!所以,我猜想當他坐在桌前,鋪開稿紙時,一定花了一點時間整理自己的思緒,藏起自己曾經(jīng)的悲傷與孤獨,只把當時當刻的快樂傳遞出來,所以他的筆下,才有那么多的春意盎然。
所以,親愛的同學,當你第一次踏入初中生活,遇到這樣一位充滿愛意的作者,一定要去細細品味。那是一個在日后會再次經(jīng)歷人生大痛的人,此時此刻短暫的歡愉與安寧;那是一個溫柔的人,經(jīng)歷了人生涼薄后,仍愿給你一份美好的溫暖;那是一個深情的人,穿透時間的長河后走到你的身邊,對你的聲聲叮嚀,愿你珍惜時光。
所以啊,他當?shù)闷痖_篇之作。說不定,這也是我們教材編排人的一種溫柔,愿你的初中生活綻放如春,畢竟文章里已經(jīng)有了答案嘛:“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浙江中液機械設(shè)備有限公司 ,本文標題:《朱自清的《春》,為何要放在秋天講?》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