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漢代、唐代陶俑,元代陶獸……11月8日,56件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當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意大利總統(tǒng)馬塔雷拉和女兒勞拉共同賞鑒意大利查獲并返還中方的中國流失文物。
本次返還是2019年3月意大利返還79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后,中意雙方在兩國政府關于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雙邊協(xié)定框架下開展的又一次成功合作。友好交往、互尊互信,中意兩國以文物為橋梁和紐帶,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以百年、千年為計,在歷史的積淀中攜手前行。
同心協(xié)力 為文物追索返還躬先表率
這批56件流失文物藝術品的歸程歷時2年多。2022年10月、2024年4月,意大利保護文化遺產憲兵部隊(以下簡稱“意大利文物憲兵”)分別向我國通報3件和53件其查獲的疑似中國文物信息。國家文物局根據專家鑒定和法律研判結果,向意方提供了翔實的鑒定意見和法律依據報告,并通過外交渠道向意大利政府正式提出返還要求,意方作出返還上述56件文物藝術品的決定。
據專家介紹,該批文物藝術品主要應為我國甘肅、青海、陜西等地區(qū)的出土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其中,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fā)展提供直接物質資料,漢代、唐代陶俑和元代陶獸提供了當時社會安定富足與開放包容的實物見證。
據了解,這批文物藝術回國時部分表面已附著沉積物等有害物質,威脅文物結構安全。根據專家意見,在確認無需進行殘留物提取后,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保護修復專家對文物情況進行分析研判,并選定部分文物進行基礎性保護。工作人員對上述文物開展基礎性保護工作的同時,展開文物工藝研究及價值闡釋。
11月8日晚,兩國元首共同賞鑒其中8件具有代表性的馬家窯文化彩陶,它們器型多樣、內涵豐富,彩繪線條流暢、紋飾繁縟精細、風格絢麗典雅,展現了距今4000多年的藝術表現力和構圖感染力,文物承載的燦爛文明,近在眼前。后續(xù),國家文物局將與意大利文化遺產部門就返還文物藝術品的保護修復、研究展示持續(xù)開展合作。
中國和意大利是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秩序的堅定支持者和有力踐行者,同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和“1995年公約”締約國,體現著兩國的國際責任感與大國擔當。2006年1月,中意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意大利共和國政府關于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的協(xié)定》;2019年3月,中意兩國文化遺產主管部門在羅馬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與意大利共和國文化遺產和活動部關于防止文物盜竊、盜掘、非法進出境、過境和走私以及促進文物返還的諒解備忘錄》。同時,建立完善的信息通報機制,為合作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和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重大成就。截至2024年11月,已實現48批次2113件/組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同時,中國文物保護立法不斷完善,2024年11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三十五號主席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明確:“國家加強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的國際合作。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依法會同有關部門對因被盜、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開展追索;對非法流入中國境內的外國文物,根據有關條約、協(xié)定、協(xié)議或者對等原則與相關國家開展返還合作?!?/p>
多年來,意大利積極參與跨國執(zhí)法行動,打擊文物非法販運、促進流失文物追索返還。1969年成立世界首個打擊文物犯罪的專職警察部隊意大利文物憲兵,2007年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文物保護數據庫意大利“奧納多·達·芬奇數據庫”投入使用……2022年,意大利政府在羅馬著名世界遺產地戴克里先浴室的八角堂建立“獲救文物博物館”,用于展示從非法販運、盜竊盜掘和自然災害中追索、拯救的文物,對其加強保護、研究,提高全社會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了解認識和責任意識。
結好合作 為遺產保護作出創(chuàng)新示范
中意兩大文明古國擁有的悠久歷史、璀璨文明,是共通之處、共鳴之聲。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交流合作持續(xù)加強加深,近年來,中意文化合作機制推動兩國互辦文化和旅游年,首創(chuàng)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結好模式,著力將文化遺產地合作打造為中意人文交流新亮點。
2023年10月24日至26日,由國家文物局、意大利文化部共同作為指導單位,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中意世界文化遺產地結好論壇在杭州市召開。論壇探討已結對和正在進行結對磋商的中意文化遺產地合作情況,進一步推動新的世界遺產地結好。2024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杭州市與意大利共和國維羅納市合作議定書》完成簽署,兩市將通過九方面加強合作,其中包括在世界遺產地“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范圍內建設“杭州·維羅納交流館”等。
2024年7月,北京頤和園與意大利蒂沃利哈德良別墅和埃斯特別墅、蘇州古典園林和威尼斯及其潟湖結好工作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意大利共和國關于加強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行動計劃(2024-2027年)》。今年11月,北京頤和園與意大利蒂沃利埃斯特別墅締結友好關系?!扒獙m”埃斯特別墅以其獨特魅力聞名于世,與北京頤和園締結友好關系,是中意兩國美好友誼的象征和文化交流的延續(xù),成為展示雙方歷史文化遺產的又一重要橋梁。
同時,中意兩國文物工作者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合作也持續(xù)深入開展。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陜西歷史博物館唐墓壁畫館及壁畫研究保護培訓中心、重慶大足石質文物保護中心、龍門石窟文物保護實驗室等重要文物保護機構的設立與發(fā)展;從故宮太和殿前期勘查及修復研究到中意合作文物保護修復培訓,從洛陽龍門大奉先寺聯(lián)合考古調查到四川樂山大佛保護修復……都凝結了中意兩國文化遺產工作者的共同心血。此外,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簽署了關于開展雙方科學合作的框架協(xié)議,雙方已開展2期合作,完成海上絲綢之路遺產價值闡釋體系基礎研究、中意飽水考古木質文物分析檢測及脫水加固方法比較研究等9項研究項目,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互助互通 為推動文明互鑒不遺余力
絲路牽紐帶,綿延數千年。中意傳承千年的友好交往史,滋養(yǎng)了兩國生生不息的人文交流。
1983年,“中國古代文明展”在威尼斯舉辦,中國文物展首次亮相意大利,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令意大利人民著迷、仰慕。2009年,“龍與鷹”聚首,由國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遺產與活動部共同主辦的“秦漢——羅馬文明展”在北京展出。展覽中,中意兩國70余家博物館的489件/組珍貴文物,再現了雄踞世界東西的秦漢、羅馬帝國的輝煌文明,增進了兩國觀眾對彼此歷史文化的認知與了解。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2022年7月至10月,作為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旗艦項目,“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來到中國國家博物館。意大利26家國家級博物館的308套、503件珍貴文物令人大飽眼福,部分展品此前從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過。觀眾接踵而至,一邊贊嘆“古羅馬,搬來北京了!”一邊詳細了解“條條道路如何通羅馬”……古羅馬文明、意大利藝術,又一次生動鮮活地走近中國觀眾。
古老的絲綢之路開辟了東西方交流先河,馬可·波羅打開了西方世界認知中國的窗口,是兩國友好源遠流長、兩大文明交相輝映的縮影,是東西方文明互學互鑒的寫照。今年是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上海博物館4月赴威尼斯總督府參加“馬可·波羅的世界:一位十三世紀威尼斯商人的旅行”展。該展在9月底結束后,作為雙方友好展覽交流項目,11月23日,意方將在上海博物館舉辦“寰宇東西: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與世界”展。在北京,由意大利駐華使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等主辦的“傳奇之旅:馬可·波羅與絲綢之路上的世界”正在展出,來自中意兩國的130余件精美文物,以“物”述史,詮釋著“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鑒而豐富”。
以文化人,以和合共生的愿景凝聚發(fā)展合力。未來,中意雙方將攜手搭建更多人文交流的橋梁,讓文明的燈塔照耀前行正道。
(趙昀)
轉載請注明來自浙江中液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本文標題:《起而行之 和合共生》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