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俄烏沖突倒逼能源轉型,中歐亟待創(chuàng)造綠色合作機遇之窗
原標題:觀中國 | 俄烏沖突倒逼能源轉型,中歐亟待創(chuàng)造綠色合作機遇之窗
來源:觀中國
導讀
在邁向“碳中和”的道路上,中國和歐洲有著共同的目標、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在當前俄烏沖突導致國際能源市場波動的背景下,歐盟加速自身能源轉型,中歐綠色能源伙伴關系建設也應把握契機,加速推進,協力塑造綠色、低碳、安全、高質量發(fā)展的全球經濟新格局。
作者:于宏源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比較政治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21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之后,推進綠色金融、綠色產業(yè)和綠色市場發(fā)展成為大勢所趨,也是大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和核心競爭力,更是合作實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基礎。然而在新冠疫情、氣候變化和地緣政治影響下,鄰避主義、民粹主義、技術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全球治理和全球化進程開始偏離其原有軌道,全球經濟合作處于失速狀態(tài)。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歐作為全球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應該展現擔當,積極作為,做世界和平進步的合作建設者?!?/p>
歐盟作為較早發(fā)展綠色經濟的區(qū)域經濟體,在市場自由化的原則上聚焦綠色產業(yè)和綠色技術發(fā)展,并進一步提出圍繞經濟綠色轉型的發(fā)展倡議和實踐,通過“歐洲綠色協議”、氣候立法、碳關稅等制度以及跨綠色俱樂部,志在整合全球綠色產業(yè)鏈與供應鏈。在當前俄烏沖突背景下,歐盟加速自身能源轉型進程,中歐綠色經濟伙伴關系建設應把握契機,加速推進。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2022年3月8日,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德領導視頻峰會上指出,中歐在謀和平、求發(fā)展、促合作方面有很多共同語言,雙方要繼續(xù)本著互利共贏原則,持續(xù)深化綠色伙伴關系和各領域務實合作;雙方要繼續(xù)堅持多邊主義,推進重大全球性議程。中歐綠色伙伴關系是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的充分體現,是在中歐“和平、增長、文明、改革”四大伙伴關系外的又一重要伙伴關系,是超越傳統(tǒng)復蘇模式、實現中歐綠色復蘇增長的重要推動力。無論是從戰(zhàn)略層面、機制層面還是行動層面,中歐雙方都為構建綠色伙伴關系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戰(zhàn)略層面,中歐雙方領導人圍繞全球氣候治理、經濟社會發(fā)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等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李克強總理在第23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中強調,對話合作仍然是中歐關系的主導面,互利共贏仍然是中歐合作的主基調,雙方應依托現有對話機制在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領域加強協調,共同助力世界經濟可持續(xù)復蘇。
在機制層面,已經形成“中歐環(huán)境與氣候高層對話”等涵蓋氣候、能源、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綠色經濟與技術的高級別對話與溝通機制。中歐在G20、氣候談判、生物多樣性談判等多邊框架內深入溝通、密切協作,推動環(huán)境議題的主流化和全球治理的不斷發(fā)展。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在行動層面,中歐雙方已經在應對氣候變化、可持續(xù)生產與消費、生物多樣性保護、流域綜合治理、大氣污染防治等方面實施了多個合作項目。
在邁向“碳中和”的道路上,中歐雙方有著共同的目標、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未來應進一步深化中歐綠色伙伴關系建設。
首先是中歐全球綠色供應鏈共享。中國擁有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可再生能源專利,并在綠色供應鏈所必需的關鍵礦產、工業(yè)流程、零部件生產和組裝等領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歐洲在智能電網、氫能網絡、碳捕集與封存以及建立安全、可循環(huán)和可持續(xù)的電池價值鏈等低碳技術研究和前沿領域開發(fā)領先世界,但在創(chuàng)新規(guī)?;蜕虡I(yè)化方面相對較弱,而運用數字技術賦能綠色低碳發(fā)展正是中國的強項。中歐應充分挖掘優(yōu)勢互補領域,取長補短,合作共贏,實現1+1>2的效應。
圖片來源:新華社
其次,中歐應發(fā)展綠色經濟的國際制度供給,為發(fā)展中國家提供轉型支持。中國應在綠色低碳標準及相應計量體系方面補齊短板,同時通過與歐方合作加快雙方之間接軌與互認。一方面,中歐要加快實現綠色低碳標準的銜接,滿足準確性、一致性、可比性、透明性等要求的低碳標準計量體系,并在碳關稅等議題上開展對話,凝聚共識,在綠色金融、綠色制造等領域開展協商,為中歐雙方合作構建新平臺,開拓新市場,提供新工具,并且為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參與中歐綠色低碳轉型合作進程打開新渠道。另一方面,中歐合作應致力于全球綠色普惠發(fā)展,探索體制機制和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為世界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提供更廣泛的政策參考和技術解決方案,加快全球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最后,中歐應有效管控分歧,防范地緣政治和聯盟體系對中歐合作的干擾。自拜登政府上臺后,美歐政策合流趨勢明顯,歐美發(fā)達國家針對發(fā)展中國家推出“碳關稅”,體現了二者圍繞全球氣候治理、全球綠色低碳發(fā)展競爭、全球綠色低碳發(fā)展利益分配等的深層次分歧。如何通過對話管控分歧、變“零和博弈”為“正和博弈”,考驗中歐雙方智慧。相向而行是中歐合作成功的重要基礎,決定中歐綠色合作的關鍵在于歐盟是否能夠客觀評價和承認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實踐成果與積極貢獻,是否能真正踐行自身的戰(zhàn)略自主。
圖片來源:新華社
美國推進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外交為中歐綠色伙伴關系蒙上了陰影,但2022年以來的全球能源市場波動和歐洲“煤、氣、電”危機也為中歐綠色合作提供了機遇之窗。地緣政治和大宗商品市場震蕩凸顯能源安全挑戰(zhàn),即化石能源供給的不確定性,歐盟能源脫碳進程為此明顯加快。一方面,歐盟未來可能執(zhí)行更嚴格的綠色低碳產品標準,以保護承擔更高能源成本的本土企業(yè),中國產品進入歐盟市場時將面臨更高的氣候政策風險。另一方面,在高企的能源成本之下,歐盟更需要相對低成本的中國綠色低碳產品,包括用質價皆優(yōu)的中國光伏、風電組件和新能源汽車來構筑歐洲綠色能源體系。
歐盟在安全環(huán)境趨差、資金大量外流、通脹嚴重、經濟受挫的情況下,更需要一個穩(wěn)定向好的中歐關系來穩(wěn)經濟、保民生、降風險。中歐雙方應抓住這一合作契機,在綠色金融互通、綠色技術合作、綠色供應鏈接軌等方面盡快達成共識,深化綠色伙伴關系,協力塑造綠色、低碳、安全、高質量發(fā)展的全球經濟新格局,共同推進全球經濟和環(huán)境治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轉載請注明來自浙江中液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本文標題:《學者:俄烏沖突倒逼能源轉型,中歐亟待創(chuàng)造綠色合作機遇之窗》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