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3:2018-2023上半年各銀行信用卡不良率
在信用卡不良資產處置的各種方式中,目前貸款核銷依舊是主要手段。公開數據顯示,工商銀行2019年至2022年的不良信用卡本金處置中,貸款核銷占比一直維持在70%上下。2022年期初不良信用卡余額為134.22億元,全年不良信用卡本金處置金額為132.32億元,其中現金回收(本金)占比為26.26%,貸款核銷(本金)占比為73.74%,已核銷收回本金金額46.05億元。其中,貸款核銷包含通過常規(guī)核銷及不良資產證券化處置金額。
圖4:工商銀行近五年信用卡不良貸款處置情況
來源:工元至誠2023年第七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發(fā)行說明書
我國信用卡不良資產傳統(tǒng)的處置方式包括委外催收和司法清收等,隨著行業(yè)參與者專業(yè)水平的提升以及相關監(jiān)管政策的放開,不良資產證券化、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成為近年來市場關注度較高的處置方式。“銀數觀卡”對這兩類處置方式相關數據進行了匯總分析,供業(yè)界人士參考。
不良資產證券化
據2016年4月《不良貸款資產支持證券信息披露指引(試行)》,不良貸款資產支持證券指銀行業(yè)金融機構及其他經監(jiān)管部門認定的金融機構作為發(fā)起機構,將不良貸款信托給受托機構,由受托機構以資產支持證券的形式向投資機構發(fā)行受益證券,以該不良貸款所產生的現金支付資產支持證券收益的證券化融資工具。
“銀數觀卡”根據公開信息統(tǒng)計,2023全年共有15家銀行發(fā)行了64單信用卡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總發(fā)行規(guī)模達167.57億元。相比之下,2022年共14家銀行發(fā)行41單信用卡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總發(fā)行規(guī)模132.51億元。2021年共計發(fā)行38單,總發(fā)行規(guī)模93.02億元。2019年至2023年,發(fā)行數量及規(guī)模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從銀行來看,招商銀行近5年共發(fā)行26單信用卡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總發(fā)行規(guī)模為86.06億元,均位列第一。浦發(fā)銀行共計發(fā)行22單,在數量方面位居第二。建設銀行總發(fā)行規(guī)模72.98億元,在發(fā)行規(guī)模方面位居第二。全國性銀行之外,2022年,江蘇銀行首次發(fā)行信用卡不良資產支持證券,成為更多區(qū)域性銀行探索信用卡不良資產證券化道路的積極信號。
圖5:2019-2023年各銀行信用卡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發(fā)行數量
圖6:2019-2023年各銀行信用卡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發(fā)行規(guī)模
發(fā)行規(guī)模與未償本息費余額的比例,可顯示該銀行一般以何種“折扣”水平發(fā)行信用卡不良資產支持證券。從近3年數據來看,多數銀行該比例在10%上下浮動,建設銀行相對較高,2021年至2023年這一比例分別為14%、13%、13%,招商銀行2022年該比例達到15%左右。
圖7:2021-2023年各銀行信用卡不良資產支持證券未償本息費余額總額及發(fā)行規(guī)模與未償本息費余額的比例
從2023全年具體項目來看,中信銀行的惠元2023年第六期、第四期、第二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發(fā)行規(guī)模最大,分別為7.04億元、6.76億元、6.58億元。從基礎資產來看,單筆貸款平均本息費余額最高的為平安銀行的橙益2023年第三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平均本息費余額為8.36萬元,其次為興業(yè)銀行興瑞2023年第四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的8.16萬元,其余均在8萬元以下。
入池借款人特征方面,工商銀行的工元至誠2023年第二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借款人加權平均年齡43.21歲,為所有項目中最高;招商銀行的招元和萃2023年第二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借款人加權平均年齡35.72歲,為最低。
光大銀行5單“福鑫”系列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的借款人加權平均年收入位列前五,加權平均年收入均在42萬元-54萬元區(qū)間;中國銀行、中信銀行選取的借款人加權平均年收入也較高,基本在30萬元-40萬元區(qū)間;招商銀行選取的借款人加權平均年收入則多數在10萬元上下。農業(yè)銀行“農盈利信遠誠”系列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的借款人加權平均獲得的授信額度最高,多數在10萬元上下。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在選取基礎資產的時候,會綜合考慮回收情況等多種因素,因此以上數據僅能代表本單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的基礎資產情況,并不能完全代表銀行信用卡業(yè)務整體情況。
不良貸款轉讓
2021年1月 ,原銀保監(jiān)會印發(fā)《關于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開拓了單戶對公不良貸款和個人不良貸款合規(guī)處置的新路徑。2022年8月,原銀保監(jiān)會會同財政部、人民銀行初步考慮選擇6個省份開展支持地方中小銀行加快處置不良貸款的試點工作。2022年12月30日,原銀保監(jiān)會辦公廳發(fā)布《關于開展第二批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將注冊地位于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河南、廣東、甘肅的城市商業(yè)銀行、農村中小銀行機構納入試點機構范圍。目前,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試點已滿三年。
個人不良貸款的批量轉讓指商業(yè)銀行將體系內產生的個人不良貸款按照一定標準選擇后形成資產包,在銀登中心進行統(tǒng)一登記,并按照市場化的方式確定價格后,將其轉讓給下游的資產管理公司,從而實現較為高效的資金回收。
試點初期掛牌轉讓的資產包數量和體量都相對較少。“銀數觀卡”根據公開信息統(tǒng)計,2021年共有13家銀行共計49單個人不良貸款資產包在銀登中心掛牌轉讓,除工商銀行2單、興業(yè)銀行1單為信用卡透支不良貸款外,其余均為個人經營類或個人消費類不良貸款。2022年僅有建設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共掛牌4單信用卡不良貸款轉讓項目,全部未償本息總額僅為3.60億元。
2023年,共有16家銀行掛牌112單信用卡不良貸款轉讓項目,其中平安銀行掛牌59單,數量最多。除民生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等全國性銀行之外,還有多家區(qū)域行首次發(fā)行。全部未償本息余額總額為465.05億元,平安銀行以209.76億元居首,民生銀行以142.40億元位居第二。參與銀行及規(guī)模均遠超2022年水平,且有多家農村中小銀行機構參與,為中小銀行信用卡不良資產處置開辟了新的道路。
圖8:2023年各銀行信用卡個貸不良批量轉讓項目發(fā)行數量
圖9:2023年各銀行信用卡個貸不良批量轉讓項目未償本金總額及未償本息總額
從2023年具體項目來看,民生銀行的2023年第12期、第13期信用卡不良貸款轉讓項目未償本息總額位居前二,分別為25.03億元、22.85億元,民生銀行的其他項目未償本息總額也較高。共有24單項目的未償本息總額未超過1億元,其中有2單項目的未償本息總額不到1000萬元。
從不良資產逾期時間來看,中山農商銀行2023年第1期信用卡、個人消費及經營類不良貸款轉讓項目的不良貸款加權平均逾期天數最高,為4138天。多數項目的不良貸款加權平均逾期天數在1000天以上。江南農商、順德農商、江蘇銀行的項目不良貸款加權平均逾期天數相對較低,分別平均在1年以下。
在公布相關信息的項目中,江蘇江南農商銀行2023年第2期信用卡不良貸款轉讓項目的借款人加權平均授信額度最高,為22.43萬元,共有6單項目額度超過20萬元,8單項目在10萬元至20萬元區(qū)間。
借款人加權平均年齡方面,河北銀行2023年第1期信用卡不良貸款轉讓項目最高,為48.96歲;平安銀行2023年第48期信用卡不良貸款轉讓項目最低,為36.10歲。
按照慣例,銀登中心在資產包競價結束后,會根據轉讓雙方最終協議簽訂情況發(fā)布轉讓結果公告,但對于實際成交價格不予公布。截至2024年3月5日,關于2023年掛牌的信用卡不良貸款轉讓項目,銀登中心共公示了39單轉讓的結果,拍得資產包數量最多的為海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及天津濱海正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各拍得7單;遼寧富安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拍得5單。
據銀登中心公布的數據,2023年四季度,按貸款類型劃分的信用卡透支批量個人業(yè)務平均折扣率為5.4%,平均本金回收率為7.6%。均高于個人經營類貸款及個人消費貸款。項目規(guī)模大于等于6億元的信用卡透支的批量個人業(yè)務平均意向受讓方數量最高,為6.8個,高于其他業(yè)務類型。(來源:2023年四季度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業(yè)務統(tǒng)計)
批量轉讓不良資產對金融機構而言是盤活資產的重要手段,將有更多銀行有動力參與該業(yè)務。而對于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而言,不良貸款資產包轉讓需求的釋放,有望成為其業(yè)務“藍?!?,尤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在受讓個人不良貸款時面臨廣闊的發(fā)展機遇。在供給和需求雙方市場都打開的情況下,隨著交易數據的積累和參考標準的建立,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的質效將得到有效提升。
相關研究報告
金融數字化發(fā)展聯盟聯合銀聯數據、榮數信息于2022年發(fā)布《中國消費金融逾期資產清收及處置專題報告》,在“銀數觀卡”對話框內回復關鍵詞“bg”,即可獲取全文。
延伸閱讀
信用卡不良資產處置情況透視 ——以2019—2022年銀行資產證券化數據為例
從資產證券化看信用卡不良資產處置情況
留言請嚴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規(guī),嚴禁在互聯網上存儲、處理、傳輸、發(fā)布涉密信息。
你“在看”我嗎?
轉載請注明來自浙江中液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本文標題:《觀察:2023年信用卡不良資產處置情況分析》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